vlog|平潭凭什么成棒垒球交流主场?
当 2025 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棒垒球文化交流活动的最后一记安打落地,平潭垒球馆的欢呼声里藏着一个清晰的答案 —— 这场汇聚 10 支两岸暨港澳高校队伍的交流盛会,选择平潭绝非偶然。这座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海岛,早已用硬件实力、政策布局与融合基因,铺就了成为棒垒球交流高地的必然之路。

平潭的底气,首先藏在那些对标国际的场馆设施里。2015 年建成的平潭垒球馆早已在业内打响名号,主场馆、比赛场与训练场的完整配置,能同时容纳近 5000 名观众的容量,不仅填补了福建省棒垒球大型赛事场所的空缺,更让它成为诸多顶级赛事的首选地。2023 年 U18 女子垒球亚洲杯期间,亚洲垒球联合会技术竞赛委员会主任施国纬实地考察后直言,这里的场地完全能承接高水平国际赛事,而秘书长莎丽更盛赞其 “保障充分、服务全面”。如今总投资 39 亿元的国际棒垒球基地已完成布局,2.6 万座的棒球巨蛋场馆、全天候赛事保障设施,让平潭具备了承接职业赛与全类别赛事的硬核实力,为交流活动提供了远超预期的硬件支撑。
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体育,XC 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政策的精准扶持,则为棒垒球交流注入了持续动力。作为国际旅游岛与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,平潭将棒垒球运动列为体育特色品牌重点打造,专门修订的《旅游文化体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》明确将体育设施建设、赛事举办纳入资金支持范围。从场馆改造升级到赛事服务保障,从人才培养到品牌推广,专项资金的精准滴灌让每一项筹备工作都有章可循。2024 年数据显示,平潭全年举办体育赛事 62 场,其中 39 场为品牌赛事,成熟的办赛体系早已通过实践检验,这也是交流活动选择此地的重要考量。
最独特的优势,在于平潭与生俱来的两岸融合基因。作为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,这里的气候、环境与文化习俗都与台湾高度相近,让台湾教练与球员倍感亲切:“回家方便,适应起来毫无压力”。这种天然联结催生了 “岚台融合第一运动” 的定位 —— 常态化的两岸赛事、教练员互派、青少年集训营,让棒垒球早已超越运动本身,成为两岸交流的纽带。此次交流活动中,厦门大学队员董炫烨的感言颇具代表性:“比金牌更珍贵的是与台湾球友的切磋情谊”,恰是对平潭融合价值的最佳注解。
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人才储备,更让交流活动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。如今平潭已组建 56 支棒垒球队伍,其中中小学队伍占 36 支,校际联赛与干部职工联赛常态化开展,甚至创新开设全省首档棒垒球电视栏目《平潭第一棒》营造氛围。台湾成熟的棒球产业资源与平潭的发展需求形成完美互补,不少台湾教练扎根于此,为后备人才培养注入专业力量,更让两岸棒球文化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升华。
从亚垒联官员的高度认可,到两岸球员的真挚情谊;从 39 亿级场馆的硬件支撑,到政策资金的制度保障,平潭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,让棒垒球交流活动的落地成为水到渠成的必然。当棒球划过海岛的天空,这场以球为媒的盛会,早已超越竞技本身,成为平潭 “品牌赛事活力岛” 建设与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。